requestId:68a103df8aa655.12160222.
喪家狗——李零
作者:紹興吳賢若
來源:作者賜稿《儒家郵報》
時間:西歷2011年9月4日禮拜日
我覺得,李零這名字取的欠好。請恕我八卦一下,“李零”二字,已蘊含這位老者平生的運程矣。何者,《說文》:“李,果也。”李,就是“木之多子者”(《爾雅翼》)。這樣的姓,難道不是好姓嗎?所以高祖提兵晉陽,而年夜唐于是乎興焉。李零師長教師靠“嘩眾取寵”,或如其本身坦誠的“講座場地逆眾取寵”,出了名,賺了錢,這恰是“李”之效應。
惋惜的是,這名卻不是很好,如晉文侯名仇。據《史記.晉世家》記載:“七年,伐條。生太子仇。十年,伐千畝,有功。生少子,名曰成師。晉人師服曰:‘異哉,君之命子也!太子曰仇,仇者讎也。少子曰成師,成師年夜號,成之者也。名,自命也;物,自定也。今適庶名反逆,此后晉其能毋舞蹈教室亂乎?”于是“太子仇出走”,“率其徒襲殤叔而立,是為文侯。”而最后,文侯之子孫昭侯、孝侯、瑜伽場地鄂侯、哀侯、小子侯、侯緡,凡六君,皆不得善終。于是,師服的話靈驗了。
《左傳.桓教學場地公六年》“子同生”條,更是表達了年齡時人對“名”與命的見解。“(桓)公問名于申繻,對曰:‘名有五。有信、有義、有象、有假、有類。以名生為信,以德命為義,以類命為象,取于物為假,取于父為類。不以國,教學不以官,不以山水,不以隱疾,不以牲畜……”。雖然李零師長教師熟讀《左傳》,惋惜名字當中卻正好聚會場地犯了“以隱疾”這條。
“惟草木之寥落兮,恐佳麗之遲暮。”(《離騷》)。“歲暮百草零,疾風高岡裂。”(杜甫《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》)。“海內知識,寥落殆盡。”(孔融《論盛家教孝章書》)。“零”在這,都是凋謝之意。《廣韻》:“零,落也”。本義指“余雨”(《說文》),即下雨之意。若說“零”字,本不甚可惡,但偏偏將“零”字何在“李”之后,則似有李氏式微之象也。
記得隋唐間有這么句童謠,叫“楊花謝,李花開”,是以隋朝覆滅,李唐突起。現在,李零師長教師的名字當中,難道也寓含著某種天意嗎?否則,何故偏取名為“零”?李花既然要凋謝,那么楊花就要起來了吧。于是,北京年夜學的楊立華師長教師,就專門針對李零,寫了一篇文章叫“《喪家狗》與‘嘩眾取寵’”。
楊立華的名字,正好應了李零。華,通花,是以王安石考證,華山當讀“花山”(《游褒禪山記》)。《說文》:“華,榮也。”《廣韻》:“草盛也。”是以,我有時候,信任冥冥之中,自有良多東西,是天意。
當然,李零師長教師假如看到這篇文章,要么會年夜怒,這是科學,是封建,是糟粕。要么會不屑,說:“無名小卒,滾蛋就是了。”我想,以李零師長教師的修養,不出于此。
我讀了李零師長教師的文章《有話好好說,別一提孔子就急——跟立華談心》,頗有一番設法。按理說,李師長教師是北年夜的老師,我是北年夜的學子。他沒好好當老師,我也沒好好當學生。這不,我這個做學生的,跑到太原當國學老師了,本是老師的李零,卻擺出學生的“謙遜”準備要和楊立華師長教師“談心”。
但當我看了這篇文章之后,且不說李師長教師的學術程度“聲聞過情”,就是修養,也不年夜樂觀。文中語氣縱橫,動輒“你”、“你”,或許“他”、“他”(多指楊立華師長教師)。我本是外人,只是看到這樣的語氣,和題目標“談心”,絲毫掛鉤不上,殊無“禮者,敬罷了矣”的感覺(《孝經》)。不知是我懂得有問題,還是李師長教師學問太年夜。舞蹈教室
李師長教師的學問實在太年夜,一開始就來了句:“楊立華,我認識。”我的天啦,楊立華好歹還處處給李零冠以“師長教師”的名號,甚至避其名諱,尊稱為“李師長教師”,頗有私密空間“和而分歧”的大師風范。但李零師長教師開宗明義,就是“楊立華,我認識,陳來的學生,北年夜哲學系的老師。陳來,跟我鄰居,樓上樓下,電梯里常見。彼此挨著,都是老伴侶了。”口氣之橫,頗有“楊立華,你聽著,我認識你,你不就是那教學個什么陳來的學生嗎?陳來是我伴侶,樓上樓下的,鐵哥們,以后你說話留意點。”我想,只需不是白癡,都能讀出李師長教師的“縱橫”味了。不愧是讀歴史的,對于全國第一奇書的《戰國策》一定沒教學少讀。
李零師長教師又說:“比來,立華忽然破口年夜罵,跟陳明等人在海內呼應。”這話頗有點說楊立華是黑幫頭子,搞私講座場地家小團伙,和陳明里應外合對其構成包圍之勢。而李零師長教師,一會兒由這次爭議的“始作俑”者,成了無辜的被害者。我自十五歲自學歴史,編修《先秦書》以來,自謂讀書萬卷,但面對李零師長教師的“辭令”,我唯有甘拜下風瑜伽場地。
李零師長教師又說:“我是學歴史的。我和你分歧,孔子只是歴史研討的對象。”前人經史不分炊,這在明天也是被奉為不易之圭臬。想必李零師長教師要在這年夜聲疾呼:“你們是學哲學,你們是信仰儒學,所以你們對中國文明有情感,你私密空間們要講品德。但我李零不是,我李零是學歴史的,我可以不講品德,孔子在我眼里,只是具逝世尸,任我剖解罷了。”誠然,作為李零個人,任何人在他的眼里,只是具逝世尸,任他剖解罷了。我想,李零師長教師的遠祖,包含其怙恃,想必,都是李零師長教師的研討對象罷了吧。
是以,李師長教師并不適合學歴史,歴史也沒有學好。因為,歴史不是干癟癟的僵尸,而是有活生生的血肉。在史書中記載的忠孝、信義,在李師長教師的眼里,只是封建的糟粕罷了。歴史上有名的好漢,如岳飛的被害,文天祥的就義,以及抗戰好漢的堅貞不平,在李師長教師的眼里,只是作為“歴史的研討對象”,而對其毫無情感吧。這樣的人,不配為“師”,因為“師”是要“傳道授業解惑”的(韓愈《師說》),是作為“百僚師師”的(《尚書.皋陶謨》),是作為示范,“敎人以道者之稱”的(《玉篇》)。
接著,李師長教師又開始從考據上討論“圣人”了,認為“圣人”這個詞在當時很廣泛,言下之意就是:“孔子被當時人稱為圣人,只是個很通俗的詞,并無特別含義,張三李四,都可叫圣人。”并引朱駿聲《說文通訓定聲教學場地》“戰國以后所謂圣人,則愛崇之虛名也”。以此來暗指孔子當日被稱為圣人,也不過是“愛崇之虛名”罷了。很明顯,李師長教師有興趣曲交流解共享空間“圣人”的意思,而朱舞蹈教室駿聲所言指的是“戰國以后所謂圣人共享空間”,而孔子明明是年齡時人。李師長教師說楊立華不考慮孔子的年月,可李師長教師自己為何不考慮下中國歴史的年月呢?
于是話題不知怎么的,又開始轉到孔子熱上。李零師長教師似有惡意的說“孔子上管五千言,下管五千言”,并認為,“就連孔子當時,他都沒管好。”假如說李零師長教師還有一點臉皮的話,就不應該說出這樣的話,面對一位出生平易近國末年,現今六十四歲的李老師長教師,我這才剛滿二十四歲的后生晚輩,不該這么指責,盡管李老師長教師確實有些“老而不檢”。但我想,“教學場地老而不逝世是為賊”,這話是沒錯的,似乎是專為李老師長教師而發似的。
只需略微清楚過孔子生平的人,都了解孔子平生都不失意,所以才周游列國(參《史記.孔子世家》、錢穆《孔子傳》)。即便這樣,各國之君,無不奉孔子為師。在短暫的宦途中,有史家教書明確記載的,就有“夾谷之會”和“墮三家都”的壯舉,使強大的魯國在交際上獲勝,使低微的公室,幾于重振年夜權。其它更多的事跡,則不需求我這晚輩贅言了吧。試問,孔子的平生當中,幾乎都在周游列國中渡過,晚而才回到故鄉,討論六經,何嘗有過“上管五千年,下管五千年”呢?又怎么會被李老師長教師說成“就連孔子當時,他都沒管好”?無恥啊,無恥。
又拿1988年75個諾貝爾獎公選孔子為世界第一思惟家來說事,認為這是儒者編造的謊言,“有人早在《讀書》1997年1期辟謠,但蠱惑人心的說話還是層出不窮”。“孔子救世的福音更是滿天飛”。
起首李老師長教師不懂宗教,我們不需求求備于人。但有一個基礎的常識,“福音”這個詞匯普通是用于基督教的,我們儒家是講“教化”,講“德治”,是以,請李老師長教師不要張冠李戴。假如孔子的“福音”真是滿天飛,難道不是功德嗎?看來有人面對“和諧世界”的提出(即孔子所說的‘小康’社會),很不高興啊。
至于孔子能否為“世界第一思惟家”,孔子并不在乎,我們也不在乎。“子貢問于舞蹈場地孔子曰:‘夫子圣矣乎?’孔子曰:‘圣則吾不克不及。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。’子貢曰:‘學不厭,智也;教不倦,仁也。仁且智,夫子既圣矣(《孟子.公孫丑上》)。’”從這可見三點:一,孔子被稱為圣人,并非如李零師長教師所說的“愛崇之虛名”;二,孔子很謙虛,“夫子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以得之(《論語.學而》)”;三,孔子的門生,是由衷的謹記于老師的人格與學問,正如顏淵對老師所做的中肯評價一樣。所以有時候,正如唐君毅師長教師所認為的,各宗教都貶低其它宗教,而總把孔子奉為老二,既然各宗教在對方的宗教眼里都是不起1對1教學眼的,那么總家教被各宗教奉為老二的孔子,天然是綜合第一了(唐君毅《孔子在中國歴史文明的位置之構成》)。
別的我想用最節約的墨水,來試著答覆李老師長教師如下的幾個問題,不知能否會獲得李老師長教師的青衣點首。
一,“全國各地,到處尋根問祖”。看來李老師長教師是預計徹底賣失落祖宗了,怎么連“尋根問祖”都成了批評對象了?不愧是文革小將,以后臺灣人警惕了,不要再來年夜陸“尋根問祖”了。嗚呼,看來中華統一無看矣。
二,“官員率眾,衣古衣冠,虛靡國帑,煙熏火燎,逮著個祖宗(良多都是子虛烏有)就拜。”官員是國民的榜樣,所謂古之“君師”也,為何不克不及“率眾”?小樹屋不克不及率眾,又何須樹立官員呢?李老師長教師不懂政治學。《禮記》舞蹈場地曰:“禮之始,自衣冠”。以古禮祭奠,當然是衣古之衣冠,又何疑焉?假如因為衣冠為古就分歧適的話,那么李老師長教師您腳下的地盤就更陳舊了,您凌波微步還是鐵掌水上飄?李老師長教師不懂禮儀學。至于“虛靡國帑,煙熏火燎”,看似憂國憂平易近,其實也不過是欲加之罪罷了,可見此時的李老師長教師,已經黔驢技窮,語塞辭頓了。為什么呢?孔子說:“慎終追遠,平易近德歸厚矣。”盡管現在某些官方祭奠不成體統,笑話百出,可是,若說此“虛靡國帑”,生怕還趕不上中國每年為一幫只會磨嘴皮子、吵打罵的老爺子們的“花酒錢”吧?
三,“小孩不上學,非關其來讀經”。李老師長教師是在罵全全國的怙恃都是蠢蛋呢。“小孩不上學”,是意味著輟學,終止學習的意思。但上面一句“讀經”,則顯然還在學習,既然還在學習,那就不克不及叫“不上學”。假如說“讀經”就不叫“上學”的話,那么,我們的1對1教學開國領袖毛主席、偉年夜的反動斗士魯迅師長教師,因該算瑜伽教室都沒上過什么學了。因為他們都是私塾出生。李老師長教師胡涂了,為何連我們敬愛的毛主席和會議室出租魯迅師長教師都罵了?還好正如李師長教師所說“面前的事實言論不受拘束”,假如李師長教師早生個幾十年的話,您可真得成“喪家狗”了。
四,“現在想當帝王師的,讓我想起當年的年夜氣功師。”不知李師長教師此話是何根據?李師長教師自稱是學歴史的,歴史重考據,無征不信,還請李師長教師拿出實例私密空間來。即便真有人想當帝王師,肯為國家平易近族盡責,那么,瑜伽場地“吾曹不出,如蒼生何?”這樣的氣概,恰是我們明天的人們所缺少的。
五,“還有想發或已發各種文明財的(漢服唐裝)”。非常汗顏,我和我的內子,都是想發文明財的。晚生,即此篇作者自己,恰是執教于書院,拿著文明錢。內子不才,也執教書院,擔任書法課教席,也拿著文明錢。更另晚生汗顏的是,內子素性嫻靜,除書法篆刻外,猶善女工,常日手縫漢服,一秉傳統元素,推廣漢服。所以,晚生與內子,都是想發文明財的。盼望有了文明財之后,投進國學教導,進一個步驟推廣經典文明,讓全世界的學生,無論幼兒園、小學、中學、年夜學、研討生等,一概都以學習傳統文明為基礎,從而影響整個社會格式,讓世界不再有戰爭。
我本不想寫這些,我也不想參與這些無聊的辯論,老子不是說:“年夜辯無言,年夜巧不工”。先師孔子也說:“天何言哉?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”射有不射之射,樂有無弦之樂,圣賢的領域,只要你本身得其門而進,才幹見到“宗廟之美,百官之富”,李老師長教師在孔門墻外,彷徨了一輩子,可嘆。
最后援用《論語》中我很是喜歡的一段話來結束吧。“叔孫武叔毀仲尼,子貢曰:‘無以為也!仲會議室出租尼不成毀也!別人之賢者,丘陵也,猶可踰也。仲尼,日月也,無得而踰焉。人雖欲自絕,其何傷于日月乎,多見其不知量也?”
辛卯年八月五日 并州
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
TC:9spacepos273
發佈留言